在談論親子關係的聚會上,經常會聽到作父母的會彼此詢問:「在你們家誰扮黑臉?誰扮白臉?」這裡的「扮黑臉」與「扮白臉」的意思,就是指在教育孩子的時候,扮演壞人(黑臉),或是好人(白臉)的角色。
父母不管扮的是「黑臉」或「白臉」,都是出自於對孩子的愛。「黑臉」通常是以威權來要求、命令,或是拒絕孩子,收效較為快速,但是可能有被討厭,或是嚇到孩子,甚至影響到孩子的自信等缺點;「白臉」一般而言,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看得出效果,因此得付出更多的耐心,與用心。
沒有父母喜歡被自己的子女討厭的。所以,當一開始扮黑臉,尤其對象是年幼天真可愛的孩子時,父母心裏一定會感到掙扎與痛苦的。只是,如果沒有留心,「黑臉」的速效,會讓不少父母很快就習慣於運用這種「模式」來對待孩子,特別是當孩子犯錯、不聽話,或者有緊急狀況時。這會使得作父母的,漸漸地忘記要去關心與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與動機是什麼?如此一來,只要孩子沒有聽從父母的指揮,就會被冠上「不聽話」的罪名。
若年幼的孩子無法清楚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,而本能地透過一些行為向父母傳遞希望被關心的訊息,卻經常被誤認為「不聽話」,並遭受黑臉對待,久而久之,孩子會逐漸喪失自信與對父母的信任,不願意再對父母訴說心裏的想法了。
在所謂的折衷家庭裏,祖父母也和孩子同住。不可否認的,在台灣,絕大多數的阿公、阿嬤都疼孫,因此,當父母在教育孩子時,阿公、阿嬤常常會捨不得孫子受苦,而忍不住出手相救,將父母對孩子的教養計畫瞬間改寫。在這裡跟大家分享痞客邦賽心姬的經驗,非常棒的作法:先將孩子帶到房間裡,再進行教育與溝通。這樣一來能避免阿公、阿嬤在你教育小孩的時候插手干預,同時也排除了阿公、阿嬤的護孫行為,可能導致作父母的跟他們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的機會,或是降低孩子在阿公、阿嬤的庇蔭下,錯事也變得有恃無恐的可能性;在房間裡少了「第三者」的「觀禮」,孩子在接受開導時,也比較不會覺得沒面子。
當孩子犯錯時,父母對孩子說教的目的,就是希望他們能夠記取教訓,並導正他們的行為。目的是明確的,方法則由父母決定。如果父母希望小孩心服口服地接受勸導,選擇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來溝通效果會最好。
從黑到白,有無數個灰階,如果黑代表極端的嚴厲與無情,白則代表無限的包容與愛。透過學習,並用心與孩子建立起適合彼此的溝通模式,父母扮演的「臉色」,是可由接近黑色的深灰,慢慢地靠向純白色,而不一定非得用到「黑臉」的角色哦!
比較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在父母自己有很大的負面情緒時,不論情緒是不是因孩子的行為而起,若能優先同理自己,不急著在那當下教育孩子,對雙方會更好。因為,負面情緒大的時候,理性比較薄弱,容易不小心傷到別人。若非狀況緊急,可先讓自己好好放鬆,等情緒走完再來跟小孩溝通。這時,不但有清醒理智的頭腦處理孩子的問題,同時還可以分享自己處理情緒的目的與方法,讓孩子跟著學習哦。
留言列表